工业遗产+再利用 武汉文化创意新地标发表时间:2023-11-15 21:04来源:中国产经新闻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产业布局和用地结构的调整,诸多高耗能、高污染产业逐渐迁离城市中心地带,遗留下许多旧厂房、仓库等工业建筑,俗称“工业遗产”。这些工业遗产,如何创新再利用,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空间?武汉江城壹号、汉阳造、昙华林等文化创意产业园传承城市文脉,变奏现代创思,工业遗产创意与再利用,打造武汉文化创意新地标。 昔日工业基地 是推倒重来或是修旧利用 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武汉起源于军事要塞,兴盛于水运商贸,繁荣于近代工商业,一直是我国内陆地区重要的工商业中心。由于市场经济逐步深入,科技技术迅猛发展,地处城市中的老工业区的设备、基础设施等已不适应现代工业快速发展,也受到城市发展的诸多制约,老工业基地也失去了往日的经济活力。 位于武汉硚口区古田四路和南泥湾大道交汇处的武汉轻型汽车厂,是武汉汽车工业的发源地。新中国第一台手扶拖拉机就诞生在该厂,他见证了武汉制造工业的辉煌与发展历程,在几十年发展中,经过多次重组与改制,随着城市扩容的快速推进,原有的厂房与设备已不适应发展,昔日的工业聚集地陷入长达多年的“沉睡”。 地处武汉市汉阳区龟山北路1号的原武汉鹦鹉磁带厂为军工企业,曾是一百多年前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汉阳兵工厂所在地,中国近代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源地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相继诞生的武汉鹦鹉磁带厂(824工厂)、汉阳特种汽车制造厂等,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共同延续了“汉阳造”的辉煌。2002年,武汉鹦鹉磁带厂通过资产整合,更名为航天科工武汉磁电有限责任公司,伴随国企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多数工厂陆续停产外迁,汉阳造的荣光渐显黯淡。 绿荫环绕的厂区,红砖黑瓦的老厂房建筑沉默地诉说当年的辉煌,类似企业还有武汉电视机厂、武汉手表厂、武汉锅炉厂等等,然而昔日令人向往的老工业基地逐步改制重组后搬迁远离中心城区,有的厂房、仓储与厂址等逐步被高楼大厦所覆盖,难觅当年的踪迹。 “这些具有历史价值的老建筑、老工业区见证了武汉工业时代的发展艰辛历程,承载了人们对城市文化的记忆,城市要发展,文化要延续,考问着城市智慧。”这是上海圣博华康文化创意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圣博华康)董事长孙业利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发出的感叹。 据了解,与旧建筑、旧工业区相类似的还有一些历史街区与历史建筑,如武昌昙华林历史街区是武汉著名的历史文化景点,位于老武昌城东北角,这条形成于明清两代的短短一条街上,遗存了大量中外历史建筑,集中展现了当年武昌的旧城风貌,连片构成一个区域化的近现代文化生态环境。
一段时期,我国“工业遗产”与历史街区改造面临两种选择:要么是大拆大建,折旧建新;要么无所作为,坐视不管,让其自生自灭,这两种行为其结果可想而知。昔日工业基地遗留下的厂房、仓储等,是推倒重来或是修旧发展? 武汉市委宣传部副巡视员、市文产办副主任吴天勇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要充分关注文化对城市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对于有保护价值的历史街区和工业遗产,一味地推倒重来,简单地进行房地产开发,区域环境面貌虽然变新了,短时间内GDP上去了,但随之而来的是人口密度的增加,交通流量的增长,产业的空洞化,从长远看不利城市功能的再造与提升。而对有价值的工业遗产和历史街区通过功能置换,实现产业、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让人们重新发现城市生活的魅力,参与城市复兴的进程。” 文化创意 工业遗产迎来新商机 护与利用问题的研究,我国2006年在无锡召开的首届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颁布的《无锡建议》才对工业遗产给出了较为明确的定义。 上海致盛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致盛)副总裁欧阳莉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工业遗产记录了城市的历史记忆,反映了人们当时的社会生活,承载着城市的人文气息,是一个城市工业发展的物化证据,具有历史、精神、经济等价值,保留工业遗产不仅可以保护工业遗产的物质形态,也可以催生其他产业的发展,通过合理利用与创意,可将其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2008年武汉市对其位于武汉硚口区古田四路南泥湾大道的武汉轻型汽车厂土地进行收储,同年武汉市土地储备中心将该地块委托硚口区政府经营管理。对占地面积110多亩,建筑面积为7.4万平米的武汉轻型汽车厂,是推倒重来或是修旧如旧?武汉硚口区政府进行考察与论证后,2012年引起上海圣博华康文化创意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对武汉轻型汽车厂进行修旧如旧改造,修整后的武汉轻型汽车厂命名为江城壹号文化创意园。 据了解,有着武汉汽车发展历史的江城壹号,就很好地传承和发扬了汽车文化,世界汽车知名品牌凯迪拉克、奔驰等相继在园区举办华中区新车发布会,同时也成为汽车爱好群体的乐园,比如与湖北音乐广播合作推出的“汽车人飙歌大赛”,通过线上转入江城壹号平台,加上宝马MINI店、超跑俱乐部、车镇文化艺术吧入驻园区,使江城壹号成为了名符其实的“汽车文园”。 张珞还认为:全球知名品牌汽车举办新车发布会,为何选址江城壹号?放弃了现代化的展示大厅,而选择了具有旧工业风格的老厂房,就是因为看到了旧厂房里独特的时尚气息,高挑的框架结构与厂房的粗犷相结合,复古的工业风带着怀旧艺术范儿的格调,将刚性工业风的新锐和个性融入其中,迸发出一种利落有型的气质。 文化创意园 江城新地标 据了解,武昌区从2004年开始正式启动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抢救保护工作,专门成立武昌文化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修缮运营,昙华林艺术村历史街区保护与建设工作本着“保护为主、适度发展”的指导方针,将街区分为重点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 武昌文化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吕志新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介绍:“根据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的需要,遵循历史遗迹集中,历史风貌完整,保护界限明确的规划原则,以优秀的历史建筑为核心,保护昙华林街区的历史形态和格局,建设艺术家聚集的文化街区。” 据介绍,近年来武昌区斥资打造昙华林,并依托湖北美术学院的艺术氛围推出“昙华林艺术村”,引进的艺术馆、画室等不少为湖北美院毕业的学子或湖北美院培养的艺术家所主持,已初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与文化发展趋于一体化,作为知识经济时代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文化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它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市场潜力巨大等特点,易于与其他产业相结合,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并催生新型产业。 上海致盛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欧阳莉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介绍:“一个园区的功能定位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健康的文化产业园区应该通过政策、融资、人才、技术、交易五大平台的构建,文化产业园区就是文化产业集聚的一种形式,任何一个文化产业园区的最终目的都是实现产业集聚、增强产业竞争力、获得更大发展、谋取更大利益。” 汉阳造文化创意园在景观建设保留了原有树木与花草,与龟山自然连为一体,随四季交替呈现着自然与景观建筑相呼应,景观与人融合的美丽画面,让人在繁忙工作之中得到放松和舒缓。在不破坏总体结构上对原工业老厂房重新定义、设计、规划,建成一座集文化艺术、创意设计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创意产业园,让百年汉阳造的历史创新精神与现代创意文化内涵完美结合。 2014年,全面运营管理的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实现营业额约15亿元,缴纳税收4800余万元,已初步形成了以广告策划、艺术设计、文化创意等为特色的产业集群区,聚集了文化创意企业80余家,园区入驻率达100%。2014年汉阳造游客达到近10万人次,汉阳造文化创意园成为中部地区文化创意领域的新地标。 在园区建设中,江城壹号秉承“招商、造商、富商、润商”的建园理念,注重园区与商家共同成长。关注高价值和高附加值的事物来注重合作双方或多方的共同成长,增强园区的平台建设,形成共同成长的有型和无形的形体,共同成长的过程会涉及到与政府、城市和社会、商家、消费者、团队的共同成长等多种多样文化投入、文化消费的利益相关者一起参与的成长模式,目前,园区已引进各类商家130家,其中文化商家占70%,招商去化率超过85%。 上海圣博华康董事长孙业利表示:“我们引进的不只是一个企业,而是一个产业,对一小本生意,我们一起参与整个成长计划的设计,帮助企业做品牌,做到100家加盟,变成大生意,形成一个产业链。” 江城壹号《重生2013》,是由13辆五颜六色的报废轿车叠罗汉形成的雕塑,由此产生的LOGO(形象标识)是一个品牌的形象代言,象征着江城壹号的文化品质致力于打造武汉市时尚商业全新载体、文化创意首席平台、城市文化创意新地标,呈现出文创产业的无限生机与活力。 楚天181文化创意产业园名称来源于“181”门牌号,园区将通过创造性的经营将文化和产业有机结合,产生无穷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最引人瞩目的是曾用来传递报刊的一个个巨大的红色出报筒,凸显出园区浓郁的设计风格。园区门口两座巨大雕塑《报业飞天》高12米,以镂空透雕、弧面曲线相互穿插形成轻盈向上的飞天形象,飞天人物一手挥动羽翼,一手托起报纸,展示现代传媒人敢于担当、积极向上、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创意产业园先有“看点” 才会更有“卖点” 爱好为群族,提升居民精神文化内涵,逐步形成了江城壹号创意社区的文化特色。不仅拉动了城市区域的文化与反映了一个城市久远的历史进程和丰富的文化积淀,还引领周边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江城壹号文化创意园副总经理张珞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介绍时认为:“文化产业园是建立在与文化相关联的特定产业集聚区域的功能平台,在带动了城市区域经济的同时也带动了该区域的文化消费” 据官方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预计增加值将达18000亿元, 占GDP的比重将超过5%,成为我国经济的又一支柱产业,尤其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文化产业更是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
武汉市文产办副主任吴天勇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需要引进社会力量进行市场化运营,而且有必须是专业的运营管理公司,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和运营管理应该是先有‘看点’,才会更有‘卖点’,共同分享,达到双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