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植物活化石”之称的对节白蜡,1975年在湖北京山孙桥镇虎爪山林场首次被发现,随后,被列为国家级珍稀濒危植物,国家二类保护树种,由于树形优美,枝叶浓密等特点,被广泛用于盆景制作、园林景观工程,随着各地园林城市的创建,这一珍稀古树种,也成为当地的“朝阳产业”,蕴藏千亿产业商机。
纵观对节白蜡的发展与壮大,京山孙桥镇小花苑村原党支部书记蔡平安可谓功不可没。20世纪90年代初,在京山小花苑村,被当地农民用来烧水煮饭、烤火取暖的树桩,在武汉花卉市场可用来制作盆景销售,而且还是珍稀的木犀科白腊树种,蔡平安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回忆当初的发现与产业发展的憧憬。在这一发现,让昔日的贫困山村看到的生机,全村上下开启对节白蜡产业的挖掘与发展。
山村资源,变废为宝。京山小花苑村山林18000多亩,山上到处是奇形怪状的对节白蜡树桩,优越的自然资源,如何利用和发展?1992年,蔡平安带领村民创建了中国首家对节白蜡盆景公司——“京山小花苑花木盆景有限公司”。为了加快开发对节白蜡盆景的步伐,让全村人早日奔小康,蔡平安采取“公司十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全村近200个农户、几百个农民从事对节白蜡产业,定期组织农民参加技术培训,拓展销售市场,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
通过了近20年的发展,对节白蜡让小花苑一批普通农民的命运发生了巨大变化。小花苑二组农民付守斌,一直从事对节白蜡产业的制作,至今,已拥有一个价值几千万元的对节白蜡园艺基地;四组农民龚明波,过去全家人住着半栋破乱不堪的土砖瓦房,家境贫寒,生活困难,欠债三万多元长期无法偿还。经过村产业政策的扶持,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不仅还清了欠债,还住上农家小洋楼,而且拥有对节白蜡园艺基地。
据了解,对节白蜡的发展改变了小花苑村普通农民的命运,全村180多个农户每年仅销售盆景和景观树,每户就可获利20多万元。制作的盆景畅销国内十多个省、市和港、澳、台地区,对节白蜡产业为村民创造了财富,昔日低矮丑陋的土砖住房不见了踪影,随之而来的是各家各户住上了精致漂亮的小洋房,购买了小汽车,昔日的贫困山村跃升为全省富强村之列。
随着对节白蜡的广泛应用,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近年来,湖北京山小花苑村以产业为根、生态为基、文化为魂,逐渐探索出一条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产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对节白蜡发展从单一的盆景制作与经营销售模式,形成了集园林科研、盆景制作、景观设计、园林工程、盆景和桩景大树供应的产业链。广大村民的对节白蜡产业,立足京山,辐射全国,京山全市从事对节白蜡产业的企业500家以上,从业人员达3万多人,2019年,年销售额近3亿元。
蔡平安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介绍:“京山小花苑村对节白蜡产业经过多年反复探索不断创新,已形成独特的艺术造型制作景观树技术,利用对节白蜡树材采用人工物理手法,结合植物生理学知识和美学理论、按照中国国画的绘画技法,运用中国盆景的造型技法,对鲜活的植物进行艺术造型,充分发挥了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的自然美来创造植物景观,让每棵造型树都有了自己优美的造型,独特的美感。”
“千年对节白蜡,一盆可知春秋”。昔日为生活奔波的村民,而今大多成为城市“化装师”,近些年来,广大园艺师们发挥匠人精神,从自然景观中吸取创作灵感,结合多年制作盆景和景观树的经验,将对节白蜡单植、丛植、五株七株组合,配以景观石和花草灌木,巧妙搭配营造的“绿林小景”,广泛应用于公园、风景区、城区街道、机关单位、高档酒店、厂矿企业等地,不仅美化城市环境,还亮化城市景观。
广泛的市场发展前景,也为各地制作对节白蜡园林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据相关资料显示,中国园林生态市场的园林景观、市政环境改进、生态环境改善及其他类型的园林景观将继续保持增长,预计2024年收入计将分别达到6369亿元、2056亿元、979亿元及823亿元,园林生态市场规模将超千亿。